[下落]你吃了几年的烂桃
作者:余波 日期:2007-10-31
[职者]面试,用细节考察机会
作者:余波 日期:2007-10-27

人在职场,跳槽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却很少有人不会碰到。通常一提到面试,大家想到的就是企业对个人的考察,其实这实在是有些片面,这原本就是一次彼此考察的过程。而个人对企业的考察方面,其实有很多接触点可以个人择业的考量参考点,今天就与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个点是面试预约电话,一家公司在对简历进行初步筛选后,通常都会通过电话预约求职者,作为求职者就要判断这个电话够不够专业,一个专业的面试电话通知包含如下内容:自报家门、确认接电话的是否是应征者、告知应征者经过初步的简历筛选后公司决定安排面试、确定面试者是否方便记录面试时间和地点、告知面试的时间并和应征者确认是否合适、告知面试者面试地点和附近的交通状况,最后确认应征者已经准确接收到面试信息并提醒准时参加面试,除上述内容,还会随机回答应征者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比较规范的公司,通知的内容会相对完整,对应征者的一些问题也能够作出回应,这里不得不说的是现在很多保险公司都是以某某金融集团的名义在招募保险销售员,他们可能会通过向人才公司购买求职者电话的方式网罗目标,然后给你打电话,让你过去面试,而你问他们应聘的是什么职位,他们会说公司招聘的职位很多,像这一类,除非你是想单纯的去体验一下保险公司的面试,否则可以考虑直接挂电话。
接下来,就是参加面试了,建议应征者要提前十五分钟左右到达现场,不能够太早打扰人家的既定安排,也不能迟到,这是基本的职业操守。在现场肯定首先要观察一下办公环境,这是一个判断公司状况的重要方面:例如公司所处位置是否为商业繁华区、办公区的装修程度、内部的布置风格,当然如果有一位前台挡在最前面,从前台接待工作的专业度衡量一个公司的专业度也不失为一个好的点:是否友好而主动、为你提供相应的资料或介绍,同时联络面试官等,举手投足间都可以判断出是否训练有素,前台是公司的第一张脸,所以某种意义上前台MM(先生比较少)的形象气质也可以打打分的。
[财富中国]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巨人的风采
作者:余波 日期:2007-10-19
[财富中国]管理问答之德商
作者:余波 日期:2007-09-27
[财富中国]管理问答之职业选择
作者:余波 日期:2007-09-26
[艰苦]创业初期人力资源应急文档
作者:余波 日期:2007-09-16
[中秋]代金券与实物福利的区别
作者:余波 日期:2007-09-03

今天申请下来中秋节的员工福利,同事建议直接买代金券发给大家,由大家自己去根据自己的意愿采购东西,而我给了她另外的建议,那就是要买成实物的礼品,除了月饼,还可以考虑再加一箱水果,一定要用实物,为什么呢?代金券实际上是只能购买某类商品的现金,如果是为了方便别人可以自己挑选商品,那还不如直接发现金,而福利通常是限制在一定的预算之下的,用现金或者代金券都显得有点“寒酸”。同时使用代金券,还需要用户自己来完成一次购买过程,增加了这个福利享受的难度,甚至别人可能直接将代金券送人了,员工就不是这个福利的最终享受者,一切行云流水,一带而过。而直接转化成实物发到员工手中,送人的可能性会降低,当员工及其家人成为福利的直接享受者的时候,福利才会起到最大的关怀作用,可以想像一下,每吃一块月饼,都会在不经意间暗示自己:我这是在享受公司的福利。福利的正面作用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强化,这其实可以与用户体验管理这样的理论体系挂勾,员工是公司的内部客户,HR部门在服务内部客户时要注意用户体验点的设计,如果直接发代金券就损失了这样一个体验点,太可惜了。所以所有的服务过程,都要判断一下,两种方式下,哪一种体验会更好一些。
[嘻嘻]温暖离开
作者:余波 日期:2007-09-01
[沮丧]“不重视”的离职
作者:余波 日期:2007-08-30

某公司某关键技术职位上的小王突然向公司提出了离职,经理即刻找他谈话,得知小王已经厌倦了现在的职位,想换一个可以“多与人打交道”的岗位,并期望轮岗到行政或者销售部门,不然,就会选择离开。这个小王业务能力很不错,同时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进入公司大约半年时间,表现一直不错,所以从提前转正到优秀员工都有他的份,这是他努力的结果,同时也是公司有意进行“栽培”,希望将来可以赋以重任。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小王的请辞就很让人意外了,尤其是在在公司用人的时候,而请辞的人又承担着那样一个重要的岗位,更何况就在一周前,总裁在找所有员工面谈的时候,已经特别向小王表达了希望他能够留在公司长期发展的愿望……
不管怎么样,小王的请辞还是引起了公司的重视,甚至公司还就轮岗标准进行了包括总裁在内的内部商议,最终的结果是否掉了小王的轮岗请求,主要原因是:目前公司没有轮岗的岗位,而且小王在当前也没不具备轮岗的资格。
于是,公司接受了小王的辞职申请,同时开始招聘接替他的人,而小王也在大约五周后离开了,在这段时间内一切显得都很平静。后来,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了解到一位同事的看法,这位同事对这一段的的看法是:公司对小王的离职不重视,因为人力资源部和总裁都没有再挽留过他。
这让我感慨万千: